从“死亡之海”到“绿色财富”山西股票配资网站,外媒实在惊叹,到底是怎样的本事发展到现在?
2024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库布其沙漠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变化:曾经“几乎没有生命”的沙漠地带,如今被大规模光伏板所覆盖。
韩国《中央日报》将这一景象描述为“中国在奔向清洁能源大国道路上的努力”。而这片被称为“骏马电站”的光伏项目,只是中国在沙漠地区开展的众多新能源项目中的一个缩影。
中国曾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而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光伏治沙模式,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生产有机结合。
展开剩余84%单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且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2017年,隆基绿能在库布其沙漠建设了336千瓦的光伏治沙项目,为的便是利用沙柳条营造高出地面20厘米的直立沙障,起到防风治沙作用。
而在光伏板下规模化种植富含优质蛋白的柠条、羊柴、花棒等灌木沙生植物和优良耐旱牧草,建立灌丛草场。
不过这些可远远不够,所以2022年,在西北的沙漠戈壁上建设总装机容量4.5亿千瓦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这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总和。
如此规模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却是彰显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雄心壮志。
2022年12月28日,三峡集团宣布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在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开建,该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8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
2023年11月29日,“十四五”时期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成功并网。
而这是目前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年均生产绿电约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19万吨。
另外这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采用了“板上双面发电、板下双层生态、板间双层养殖”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通过双玻组件实现板上双面发电,可增加发电量5%—10%,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和药材等作物。
如此一来,便可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多重效益共赢。
另外在治沙过程中,工程师根据风向大数据模型精准规划,指导工人定位种植,促使风吹、树挡、沙降的自然力与人力相互作用。
工人两人一组,一人手持水枪在沙地上冲出种植微孔,另一人迅速跟上点插树苗,10秒就能种下一棵小树苗。
不夸张地说,光伏治沙项目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显现。NASA在描述库布其沙漠的变化时指出,这片曾经因“全是沙粒且几乎没有生命”而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区,已经转变为光伏发电的“潜力之海”。
光伏组件在沙漠中大规模安装,可为地表遮光挡风,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效降低风速。项目建成后,可修复10万亩沙漠,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200万吨,有效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黄河上游和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
随着项目的建成,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在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所在的独贵塔拉镇,有一条被称为“花香大道”的公路,夏天时,多彩的波斯菊在道路两旁竞相绽放。
只得说,这种变化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吸引了各类引资开发项目,逐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可以说,光伏治沙模式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光伏电站入驻沙漠戈壁前,治沙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投入很大却没有产出,企业参与意愿低。
而光伏电站不仅能够完成治沙任务,还能够提供清洁能源、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三得。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和农牧民就业。建设期间,项目吸纳超过1000人次农牧民就业。
而在运营期间,项目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乡村振兴互助模式,预计每年可稳定吸纳500人次从事组件清洗、板下农作物种植管护、牧业养殖等工作。
只得说,谁又能想到中国这个工程,却是能带来如此大惠利,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称,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以,中国光伏行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领跑全球的说辞,终究也并非是说说而已。
参考资料: 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率达40% 实现“更绿的沙漠”——中国新闻网发布于:河南省永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